财经分析师错了,巴菲特投资的光伏与你经验中的光伏完全不一样。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压力。而做完内蒙古项目前期的市场调研,最近他一直在济南,开始忙活做调研报告的事情了。
2012年12月17日,中国中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英利集团三方在保定签署光伏电站项目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个计划120兆瓦的光伏电站将落户新疆。9月,海润光伏发布公告称,其将分别在甘肃省金昌市和新疆柯坪县投资设立新公司,进行2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建设,投资额均为2.46亿元。电站建设需要更多的配套设备(逆变器、电缆、边框等),这些也需要不少的投入,而电站的回收期比较长,如果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又缺乏前期理性而准确的预估,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企业将面临新倒闭的风险。如果不了解清楚,到时电卖不出去,68年收回成本将成为泡影,项目就会砸到企业手里。对于建光伏电站是未来电池组件制造企业的出路,宁波日地太阳能公司副总经理王振军也深信不疑。
据王介绍,由于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国家电网的积极介入,如今青海省大型地面电站发电的并网情况很好,基本上都可以并入电网。两个月前,他刚去了趟内蒙古,与当地政府沟通讨论电站可行性的问题,并作了相应的市场调研。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那些公司或机关的屋顶,有可能在这10年间出现业主变更,届时一旦不能续租,就可能会让前期投资打了水漂。
2012年第一批金太阳工程的总装机量为1.709吉瓦,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下,2012年第二批金太阳工程的规模快速扩大,总装机量达2.834吉瓦。在过去3年的金太阳工程中,英利集团始终是总装机规模最大的企业。一位光伏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如果将光伏屋顶发电站发出的电量直接供给国家,投资商与国家电网之间的接洽和协议会特别繁杂。金太阳工程,我们参加的比较少,英利做的多,你们可以去问问他们。
作为英利集团的竞争对手,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STP.NY)(下称尚德电力)表现出少有的谦让。在2012年第二批金太阳示范工程中,天合光能仅仅在常州本土申报了1个项目,装机规模为0.01吉瓦,而尚德电力和阿特斯没有项目。
英利攻城,机遇大于风险?实际上,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四大光伏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经营状况十分惨淡。因为他们相信,国内光伏产业未来的机遇远大过风险。相比于英利集团的高歌猛进,同为中国四大光伏龙头企业的尚德电力、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CSIQ.NQ)(下称阿特斯)和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TSL.NY)(下称天合光能)依然在国内市场保持谨慎。1月7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我国要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全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吉瓦,是2012年新增装机规模的2.5倍。
据记者了解,其他几家光伏巨头企业的国内份额仅为5%~10%。以每瓦10元的投资成本计算,英利集团在第二批金太阳工程中大约需要29.8亿元资金,减去国家财政所给予的每瓦5元补贴,也需要约1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作为金太阳工程中最大的投资商,英利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发展。然而去年12月6日,由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公布的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目录(第二批)中,除英利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英利集团)外,其他大型光伏企业的身影寥寥。
[page]实际上,在20092011年,尚德电力、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大型光伏企业也曾对一些金太阳工程进行过投资,但是项目的实际评估情况并不好,这直接影响了光伏大佬们的信心。2012年,英利集团面对国内市场的出货量约为0.5吉瓦,占其总出货量的20%。
四大光伏企业之一的老总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首先,作为光伏发电最主要的形式,太阳能屋顶电站在完成安装后,还要将电力接入电网,这就需要各省的电力公司提供相关设计与安装服务,电站投资方要向省电力公司支付高昂设计安装费。
表面的慷慨背后暗藏着企业的唏嘘与无奈。一般而言,一个光伏项目的投资回报期为8~10年中国光伏逆变器产业正成为外资巨头抢滩的市场,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外资巨头全面控制中国大豆产业的惨痛经历,先低价倾销外国优质大豆,中国大量进口,由于豆价难涨,最终导致上游农民不愿种豆,中游加工企业大面积停工,跨国粮商伺机收购,保证转基因大豆的销售稳定增长,造成现在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完全失去话语权的境况。而中国的光伏产业,一开始就是外向型市场,由于中国光伏组件的成本低于欧美竞争对手30%~50%,引起了竞争对手的不满,最终借助反倾销反补贴的贸易手段向中国企业关闭大门,此时此刻,多数中国光伏企业尚无雄厚根基,这才导致了不少企业的倒闭、破产。以中国两大民族企业华为、中兴为例,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向海外,在全球舞台上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跻身全球前五的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早期中国电信市场的快速发展,两家公司积累了足够的现金流,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多资金用于研发,用于技术创新,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遇到问题时有更多的从容来突破障碍或困局。全球化的竞争正在让情报战无处不在,跨国公司善用游戏规则,知道风险点在哪里,进而借助法律顾问进行有效规避,而很多中国企业却不愿谈风险,可行性报告大多是可行之处,却缺少风险的分析,这恰恰是历史上很多中国企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见,缺少本土市场支持的产业,在一窝风发展的过剩格局之下,将不可避免地遭遇被人欺凌的命运。由于缺少战略远见,所以处处受制于人。
一位国际贸易律师告诉记者,在双反调查的应诉中,不少外国律师曾对中国企业提出要求,先付款,后服务,其理由是担心中国企业的现金流,在诉讼完成后不足以支付其律师费用。而这种战略远见的能力,恰恰是中国企业与跨国巨头间最大的差距。
很多发达国家的做法是通过技术标准,或者在本土企业取得发展实力之后制定更为严苛的法律规则,而对于尚待发展的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处理呢?外资巨头的丰富经验让他们看到了标准在一国市场实际准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们更注重借助并购手段实现的本土化策略,看重一家企业在国家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通用电气亚太区高级知识产权顾问张为安曾经透露,通用电气在电力领域的全产业链上已经进行了知识产权的全面布局,而另一家全球电信企业博通公司(Broadcom)处理器与无线基础设施业务部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萧启阳(SunnySiu)则告诉记者,博通在整个电信产业链上的知识产权布局是最完整的。
反映在知识产权的布局方面,中国企业在很多产业的布局,尤其是对产业链有控制力的关键技术的布局方面,明显落后于这些巨头。所以,为本土企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将显得极为必要,而中国加入WTO之后,如何在符合WTO的框架之下发展本土产业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课题。而反观国内企业,除了那些申请的专利权的数据累加之外,有哪家企业可以如此自信自己的布点到位?不仅如此,当很多中国公司还在为PCT(专利合作条约,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的申请数量、为专利申请的数据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外资巨头已经意识到21世纪的创新在于企业要尽快掌握市场的需求,推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所以很多跨国公司都在进行流程和组织上的变革。这不禁让我们深思,中国企业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经济学家金思宇就表示,在我们很多产业的发展方面,我们还缺少全局的观念以及战略远见上的判断,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于行业的可行性分析,加上地方政府的盲目推动,最终导致了产业的过剩格局。
而在战略远见之外,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还需要本土环境的支撑。光伏逆变器产业是否又会重演上述一幕呢?先是双反,海外市场关闭,国内光伏组件企业或倒闭或破产,直接影响逆变器企业经营和估值,外资巨头伺机低价收购,并借助本土化以及对中国国标的深入了解,开发中国市场,而其在收购过程中成功建立信息优势,又支持了其未来的竞争策略,没有人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光伏逆变器产业是否将是外资企业的天下。
此外,作为本次SMA收购落选者的竞争企业,其遭遇同样值得吸取教训,如何在没有最终确定收购的前期保护好自己的商业信息和技术秘密,以免在并购不成同台竞争的时候成为对方的透明人,是一个特需要把握好的尺度以中国两大民族企业华为、中兴为例,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向海外,在全球舞台上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跻身全球前五的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早期中国电信市场的快速发展,两家公司积累了足够的现金流,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多资金用于研发,用于技术创新,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遇到问题时有更多的从容来突破障碍或困局。
而在战略远见之外,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还需要本土环境的支撑。很多发达国家的做法是通过技术标准,或者在本土企业取得发展实力之后制定更为严苛的法律规则,而对于尚待发展的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处理呢?外资巨头的丰富经验让他们看到了标准在一国市场实际准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们更注重借助并购手段实现的本土化策略,看重一家企业在国家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
而反观国内企业,除了那些申请的专利权的数据累加之外,有哪家企业可以如此自信自己的布点到位?不仅如此,当很多中国公司还在为PCT(专利合作条约,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的申请数量、为专利申请的数据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外资巨头已经意识到21世纪的创新在于企业要尽快掌握市场的需求,推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所以很多跨国公司都在进行流程和组织上的变革。光伏逆变器产业是否又会重演上述一幕呢?先是双反,海外市场关闭,国内光伏组件企业或倒闭或破产,直接影响逆变器企业经营和估值,外资巨头伺机低价收购,并借助本土化以及对中国国标的深入了解,开发中国市场,而其在收购过程中成功建立信息优势,又支持了其未来的竞争策略,没有人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光伏逆变器产业是否将是外资企业的天下。这不禁让我们深思,中国企业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经济学家金思宇就表示,在我们很多产业的发展方面,我们还缺少全局的观念以及战略远见上的判断,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于行业的可行性分析,加上地方政府的盲目推动,最终导致了产业的过剩格局。此外,作为本次SMA收购落选者的竞争企业,其遭遇同样值得吸取教训,如何在没有最终确定收购的前期保护好自己的商业信息和技术秘密,以免在并购不成同台竞争的时候成为对方的透明人,是一个特需要把握好的尺度。
可见,缺少本土市场支持的产业,在一窝风发展的过剩格局之下,将不可避免地遭遇被人欺凌的命运。中国光伏逆变器产业正成为外资巨头抢滩的市场,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外资巨头全面控制中国大豆产业的惨痛经历,先低价倾销外国优质大豆,中国大量进口,由于豆价难涨,最终导致上游农民不愿种豆,中游加工企业大面积停工,跨国粮商伺机收购,保证转基因大豆的销售稳定增长,造成现在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完全失去话语权的境况。
而中国的光伏产业,一开始就是外向型市场,由于中国光伏组件的成本低于欧美竞争对手30%~50%,引起了竞争对手的不满,最终借助反倾销反补贴的贸易手段向中国企业关闭大门,此时此刻,多数中国光伏企业尚无雄厚根基,这才导致了不少企业的倒闭、破产。由于缺少战略远见,所以处处受制于人。
反映在知识产权的布局方面,中国企业在很多产业的布局,尤其是对产业链有控制力的关键技术的布局方面,明显落后于这些巨头。通用电气亚太区高级知识产权顾问张为安曾经透露,通用电气在电力领域的全产业链上已经进行了知识产权的全面布局,而另一家全球电信企业博通公司(Broadcom)处理器与无线基础设施业务部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萧启阳(SunnySiu)则告诉记者,博通在整个电信产业链上的知识产权布局是最完整的。